一、全局 API 与内部模块交互
createApp
的实现细节createApp
是 Vue3 中创建应用实例的入口函数。其源码实现大致如下:
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(rootComponent, rootProps = null) {
const app = {
_component: rootComponent,
_props: rootProps,
use(plugin) {
// 处理插件安装逻辑
if (Array.isArray(plugin)) {
plugin.forEach(p => this.use(p));
} else {
plugin.install? plugin.install(this) : plugin(this);
}
return this;
},
mount(target) {
const vnode = createVNode(rootComponent, rootProps);
return patch(null, vnode, document.querySelector(target));
}
};
return app;
}
createApp
函数返回一个包含use
和mount
等方法的应用实例对象。use
方法用于安装插件,它会检查插件是否有install
方法,如果有则调用plugin.install(this)
,否则直接调用plugin(this)
。mount
方法先通过createVNode
创建根组件的虚拟节点,然后使用patch
函数将虚拟节点挂载到指定的 DOM 目标上。
- 插件系统的工作原理
- 插件在 Vue3 中是一种扩展应用功能的方式。以 Vue Router 为例,其安装过程如下:
const routerPlugin = {
install(app) {
// 初始化路由相关逻辑
const router = createRouter({
// 路由配置
});
app._router = router;
// 添加全局混入,使得组件可以访问 $router 和 $route
app.mixin({
beforeCreate() {
if (this.$options.router) {
this._router = this.$options.router;
this._router.init(this);
Vue.util.defineReactive(this, '$router', this._router);
Vue.util.defineReactive(this, '$route', this._router.currentRoute);
}
}
});
}
};
- 插件通过
install
方法接收app
实例,在install
方法中可以进行各种全局配置,如定义全局组件、指令,混入全局逻辑等。通过这种方式,插件可以扩展 Vue 应用的功能,同时保持良好的封装性和可复用性。
二、依赖注入(Provide / Inject)
provide
和inject
的底层实现- 在 Vue3 中,
provide
和inject
用于实现跨层级组件通信。provide
函数用于在父组件中提供数据,inject
函数用于在子组件中注入数据。 - 从源码角度看,
provide
函数会将数据存储在当前组件实例的provides
对象中,并且会将这个provides
对象传递给所有子组件。例如:
- 在 Vue3 中,
import { provide } from 'vue';
export default {
setup() {
const dataToProvide = 'Hello from parent';
provide('key', dataToProvide);
}
};
inject
函数在子组件中会查找父组件传递下来的provides
对象,并从中获取对应key
的数据。例如:
import { inject } from 'vue';
export default {
setup() {
const injectedData = inject('key');
return { injectedData };
}
};
- 这种机制基于组件树的父子关系,通过原型链查找来实现数据的传递,使得深层嵌套的子组件可以方便地获取到父组件提供的数据,而无需通过多层
props
传递。
- 响应式依赖注入
- 如果
provide
的数据是响应式的(如通过reactive
或ref
创建),那么inject
得到的数据也是响应式的。这是因为inject
内部会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响应式处理(如果需要)。例如:
- 如果
import { provide, reactive } from 'vue';
export default {
setup() {
const reactiveData = reactive({ message: 'Initial message' });
provide('reactiveKey', reactiveData);
}
};
// 子组件
import { inject } from 'vue';
export default {
setup() {
const injectedReactiveData = inject('reactiveKey');
return { injectedReactiveData };
}
};
- 当父组件中
reactiveData
的message
属性发生变化时,子组件中通过inject
获取到的injectedReactiveData.message
也会相应变化,并且会触发子组件的重新渲染(如果在模板中使用了该数据)。
三、过渡与动画
- 过渡组件的编译与渲染
- Vue3 中的过渡组件(如
<transition>
和<transition - group>
)在编译阶段会被特殊处理。以<transition>
为例,编译时会生成特定的代码来处理过渡的各个阶段(进入、离开等)。 - 当组件进入过渡时,会添加进入过渡的类名(如
v - enter - from
、v - enter - active
),并在适当的时机移除这些类名。在离开过渡时,会添加离开过渡的类名(如v - leave - from
、v - leave - active
)。例如:
- Vue3 中的过渡组件(如
<transition name="fade">
<div v - if="isVisible">Content</div>
</transition>
- 编译后会生成类似如下代码来处理过渡效果:
function render() {
if (this.isVisible) {
return h('transition', { name: 'fade' }, [
h('div', null, 'Content')
]);
}
return null;
}
- 运行时,Vue 会根据过渡的状态(进入、离开等)动态添加和移除对应的 CSS 类,结合 CSS 过渡或动画规则,实现过渡效果。
- 过渡钩子函数的实现
<transition>
组件支持自定义过渡钩子函数,如before - enter
、enter
、after - enter
等。在源码中,这些钩子函数会在适当的时机被调用。例如,enter
钩子函数会在元素插入 DOM 后,过渡动画开始之前调用。- 这些钩子函数可以通过 JavaScript 来控制过渡的行为,例如在
enter
钩子函数中可以手动触发动画,或者在after - enter
钩子函数中执行一些过渡完成后的逻辑。例如:
<transition
@before - enter="beforeEnter"
@enter="enter"
@after - enter="afterEnter"
>
<div v - if="isVisible">Content</div>
</transition>
export default {
methods: {
beforeEnter(el) {
// 元素进入过渡前的操作
},
enter(el, done) {
// 元素进入过渡时的操作,done 用于通知过渡完成
// 例如设置动画,然后在动画结束时调用 done()
},
afterEnter(el) {
// 元素进入过渡完成后的操作
}
}
};
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源码解析,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 Vue3 在全局 API、依赖注入以及过渡动画等方面的工作机制,有助于开发者更好地利用这些特性进行复杂应用的开发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